黑龙江农业担起端牢“中国饭碗”重任

2019-09-25 09:10:16

  本报讯(记者 高伟)70年前,黑龙江三江平原人迹罕至,“棒打狍子瓢舀鱼”,是名副其实的北大荒。70年来,经过几代黑龙江人的努力,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的重要产地。数据统计,国人每9碗饭,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。黑龙江农业担起端牢“中国饭碗”的重任,成为让中国人“手中有粮,心里不慌”的中华大粮仓。

农业生产不断实现新突破

  70年来,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,先后登上300亿斤、500亿斤、1000亿斤、1500亿斤台阶,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,贡献了占全国1/8的粮食增量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2018年,黑龙江全省粮食产量达1501.4亿斤,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,粮食增量占到全国增量的1/8,实现“十五连丰”,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。

  70年来,黑龙江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、供给能力和经济贡献率显著提高,彻底改变了过去畜产品极度匮乏的局面。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,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9.9%提高到2018年的27%。2018年,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6万吨、105万吨、456万吨,分别是1978年产量的5.5倍、14.4倍和39倍,特别是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。

现代农业持续引领新高度

  70年来,黑龙江省始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、科技化、水利化、产业化、规模化水平,多项指标领跑全国。

  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。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,基本实现了耕、种、管、收全程机械化。2018年,全省农机总动力达6082.4万千瓦,是1978年的20倍;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%,比1978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,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。

  科技化水平显著提高。70年间创建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.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,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100%。

  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。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20家,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3%,其中粮食加工转化率59%。

绿色生态农业迈出新步伐

 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加快发展。20世纪90年代,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,注重发挥出口导向作用,瞄准国际标准、国内一流,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。

  2018年,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,占全国的1/5强;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(其中欧盟认证152.4万亩),占全国的1/10强。同时,《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》以立法的形式为黑土地建立起长效保护机制。

农业农村改革激发新活力

  1983年,黑龙江省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;2004年,全面免征农业税,有效减轻农民负担。近年来,黑龙江省以“两大平原”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牵动,扎实推进各项改革,取得了重要成果。

 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。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,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00.6万本。全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9343个村(组)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。

  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。全省农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.93万个,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.7万个,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.2万个,推动全省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.2亿亩。

  持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。建立资金整合长效机制,形成制度化成果。2018年,全省筹措落实支持“三农”资金1093.4亿元。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。开发“农业大数据+金融科技”平台,为2.2万农户发放贷款金额40.94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