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牛城”安达:一滴奶兴旺一座城

2019-08-05 15:35:18

  7月28日至8月2日,安达首届国际乳业文化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举办。此次文化节不仅是乳品行业的一次盛会,也是安达深入挖掘乳业历史文化资源,向全国乃至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合作国家推介“乳香牛都·情溢安达”文化名片的重要举措。

  回望安达走过的百年乳业发展史,不难看到,一个中国近代西种奶牛养殖业的发源地、现代乳品工业的摇篮,已发展成了一个以多家知名企业为代表的乳品产业集群,全产业链有机乳业优势明显。

  如今,站在中国乳业振兴的新起点,安达乳业人不忘初心,携手业界同仁,以“爱护好草场、饲养好奶牛、打造好企业,让中国人吃到自己制造的世界顶级乳品”为目标,共同扛起新时代乳业振兴的历史使命。

  乳品加工车间

  起步

  奶牛之乡,天生优势

  据记载,早在2100年以前,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认识牛乳并饮用牛乳了。如《史记·匈奴传》中的“人食其肉,饮其汁”,即为饮马和牛的奶汁。《齐民要述》详细记载了用牛、羊乳制造干酪的方法。元朝(公元1279—1367年)军队已携有干制的奶品充作军粮。

  作为奶品的优质产区,安达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,北纬45°—47°的松嫩平原腹地,拥有272万亩优质草原,是世界三大优质草场之一,属于温带草原的最高类型——草甸草原。拥有各种野生植物240多种,其中天然花卉40多种,中药材110多种;生长着甲级牧草——羊草,草色葱绿、光润,草味香甜、纯正,富含奶牛发育所需的粗蛋白、粗脂肪、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等营养成分。羊草被称为家畜的“细粮”,是奶牛最好饲草之一。

  清末,黑龙江将军在此设置了“安达厅”。在蒙语中,安达是“朋友”的意思。

  1903年,中东铁路修建到了安达,俄国人带来了第一头奶牛,从此揭开了安达乳业发展的百年历史篇章。

  1953年,安达乳品厂建成,成为中国第一个乳品加工厂;此后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中,安达不断创造着数个“第一”的头衔——全国第一家县级奶牛养殖场、全国第一家乳品加工厂、全国第一家乳品机械制造厂、全国第一个手工奶酪生产地、全国第一个乳品区域化管理试点、全国第一个中日奶牛合作项目……

  上世纪60年代至今,安达先后帮助过27家国内乳品企业进行技术论证和项目建设。几十年来,安达的乳品加工业为北京、上海、内蒙古等几十个省市的同行业培训工艺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5000余人,为我国乳制品加工业的开创和成长做出重要贡献,被誉为“中国乳品工业的摇篮”。

  1996年,安达奶牛已经发展到11万头,鲜奶总产达18万吨。1997年8月,拥有悠久奶牛养殖历史、广阔优质大草原、多家乳品加工厂和丰富牛文化的安达,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会员命名为“中国奶牛之乡”。至此,安达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“牛城”。

  中控室

  困境

  屡受考验,初心不变

  品牌有了,名气大了,隐患和危机也随之而来。

  1990—1995年,国内消费品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换。与当时感性和冲动的消费行为相对应,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对营销的理解是不成熟的,盲目躁动和急于事功导致乳品行业无序发展。

  从1995年起,雀巢、卡夫、达能、帕玛拉特等国际乳业大牌先后进入中国,比产品冲击力更大的是他们带来的资金、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。

  1996—2000年,居民消费开始转型。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加快,大众消费观念、消费能力和消费形态开始呈现多样化、个性化和层次化特征。此时的市场风云变幻,价格战、广告战、品牌战等各种营销手段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  进入2000年以后,国产乳品市场表现日渐萎靡。而此时的安达乳业,由于传统粗放式经营导致草原植被破坏严重,加之奶户养牛效益下滑、收入降低,养牛积极性受挫,导致奶源受到严重影响,安达陷入企业吃不饱、拉动力弱的恶性循环。

  安达乳业该向何处去?

  2003年初,安达市的主要领导感到“奶业发展具有波浪式发展规律,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即将到来”。同年8月中旬,安达市委、市政府果断提出了“畜牧立市”的发展战略,制定出台了《安达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》,全方位鼓励引导市、乡、村三级干部带头发展奶牛养殖,并对广大干部、农民和外地客商来安达养牛,在畜牧用地、草原承包、资金贷款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扶持,甚至对养牛干部保留工资、职称、待遇,放宽上岗时间,对达到一定养殖规模和鲜奶销售量者,分别给予援助、晋升工资、办理保险、资金奖励等优惠,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抓乳业发展的积极性。

  同时不断健全服务体系。自2004年起,安达市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繁育改良补贴,拿出40万元用于防疫补贴,拿出200万元作为乳业发展基金,拿出近600万元用于奶牛后备补贴配套,拿出100万元用于奶牛保险补贴配套。

 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促进奶源基地产业化发展,增强奶农发展奶牛生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。为此,安达市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走“联营联合,挂强靠大,借力发展”的路子。从2006年开始,红星、伊利、贝因美、伊康等7家乳品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安达,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1300多吨,共生产6大系列200多种产品。

  此后,安达市委、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乳业办公室和鲜奶价格协调委员会,有效控制了鲜奶价格波动,保护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。

  然而,好景不长,2008年的“三聚氰胺”事件波及安达。为从源头上保证乳制品质量,安达市畜牧局从原料乳抓起,一方面会同乳品企业打击不法分子零收散奶、为获暴利掺假,一方面不断派出执法人员对乳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检查,并要求企业进行提档升级,增上检测设备,保证检测仪器能检测出掺假原料。市领导多次协调各乳品企业,一方面为企业出主意、想办法,一方面要求企业继续按照合同收购奶农的鲜奶,最终保证了原料奶的正常收购,也帮助奶农顺利渡过了难关。

  祸兮福所倚。“三聚氰胺”事件让安达乳业在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方面下重手。“当时安达市通过给饲料兽药产品建立诚信档案、畜牧局开具准销证明、建立饲料企业安全监管信息数据库、签署质量安全责任状等多种方式,净化安达乳业饲料和兽药市场。”时任安达市饲料工业办公室主任、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的汪连云回忆说,最多时七八百家兽药和饲料企业最后只剩下了124家。

  自动挤奶设备

  现状

  政府助力,走上坦途

  作为中国奶牛之乡,多年来,安达市重视奶牛种群规模建设和商品群体发展,实施高产奶牛核心群建设,使得成年母牛每年平均单产超过8吨,规模牧场的原奶主要指标超过欧盟标准。近年来,全市积极顺应国家乳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需求,及时引导奶牛养殖向规模饲养、科学饲养、粪污无害处理、服务提档、乳品升级等五大方向转型升级,全方位挖掘、释放产业发展潜力,及时调整产业生态,全力打造全产业链乳业。

  规模养殖是安达奶牛养殖转型的第一步,目前安达已成为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,全市奶牛存栏达20多万头。

  科学饲养是安达乳业提档升级的第二件“法宝”。青贮和苜蓿应用技术、繁育改良性控技术、微生态养牛技术等5项技术在这里得到重点推广,尤其规模牧场已100%实现全混日粮技术。

  专业化分工是安达打造乳业全产业链的创新环节。在“将乳业各环节细分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的理念下,国内首家生产奶牛全混日粮青贮(PTMR)的创新型企业应运而生,比传统全混合日粮更能保证原料、配方、品质的长期稳定,并可为牧场节省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投入。同时,引进动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加工厂项目,提档升级配套服务,推动全产业链日益完善。

  目前,安达全市共有现代化规模奶牛牧场31个,贝因美、鞍达实业、华丹、清大等多家知名乳品生产企业组成规模庞大的乳品产业集群。随着辉山、马迭尔等企业落户安达及贝因美乳业与康宏牧业、华丹乳业与上海盖雅等建立新的合作,安达乳业正被不断注入新活力和新元素。

  安达市最宽阔的主干道几年前更名为“牛街”,“牛街”两侧的各条街道都以牛命名,诸如敬牛路、金牛路、神牛路等。在“牛街”入口处,铸有9座铜牛作为市标;主街两侧安放着99座形态各异的石牛雕塑,大都是奋蹄向前,蓄势待发。

  机械化规模化养殖

  前景

  升级增效,擦亮品牌

  在安达首届国际乳业文化节开幕式上,安达获得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的“中国奶酪之乡”新称号,同时,以“奶酪”为名的特色小镇以浓浓乳香款待八方来客,一条连通安达城区与乡镇的特色乳业旅游线路初步显现,并有农家渔猎、草原采摘、稻田观光等特色项目多点开花,为安达乳业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助力两大产业深度融合、打造中国乳业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。

  “走遍了文化节推荐的6个景点,发现安达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过去和成绩,我和孩子都深受教育,也很为家乡感到骄傲。”一位父亲趁着周末带孩子家乡一日游,深感乳业文化节不仅是乳品行业的大会,更是市民了解家乡的窗口。

  这正是主办者的用意,只有走出封闭的小圈子、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,乳业历史文化才能鲜活起来,才能让百姓重拾对中国乳企的信任,同时打造更加优质、更有特色的文旅精品。

  安达市副市长韩立祥表示,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,号召广大乳品企业不忘初心——让中国人吃到更加营养的食品,强壮中华民族。“从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乳品加工厂建设至今,近70年风风雨雨,无论顺境还是逆境,安达乳业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践行初心,担负起为国人造好奶的使命。”韩立祥说。

  同时,安达希望打造中国乳业旅游的第一品牌。“安达在中国乳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曾经创造了多个第一。”韩立祥表示,“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,向域内外朋友讲好安达故事,传递安达好声音,进一步放大‘中国奶牛之乡’‘世界三大草场之一’的品牌价值,与大家共同携手走好中国乳业振兴之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