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江鱼谱:沉淀了整个冬季的鲜美将直击味蕾!
江开水暖
鱼出花展
今年四月我约你
观龙江好风光
赏龙江百花开
品龙江开江鱼
你来不来
每年四月份,龙江大地万物复苏,江水也慢慢融化,或惊天动地,或静谧无声,江就这样慢慢地开了,江内的鱼儿也随之翻涌而出。
这些开江鱼整个冬天忍饥挨饿,体内的脂肪已经消失殆尽,废物也排放得异常干净,其肉质变得非常紧密、不肥不烂,因此鱼肉便会异常鲜美,与其他时节的鱼或海鱼有很大区别。开江鱼每年只有四月的20多天内可以吃到,所以极为珍贵。嫩江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等江河逐渐消融,开江鱼种类繁多,准备好吃哪个了吗?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识百鱼
开江鱼种类多样,其中较出名的就是“三花五罗”、“边塞三珍”,当然还有“十八子”等。
NO.1三花1.三花
“三花”,鳌花、鳊花、鲫花。鳌花,就是鳜鱼,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。中国人,无论南北,都把它视为不可多得的美味。鳊花,学名长春鳊,鱼体不大,但肉质肥美,吃起来,又肥而不腻。鲫花,其实就是鲫鱼,但不是一般的鲫鱼,是江鲫。一般鲫鱼是梭子形,最多比梭子稍宽点。
鳌花鳊花鲫花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NO.2五罗1.五罗
“五罗”,哲罗、法罗、雅罗、胡罗、铜罗。前两罗是大型鱼,后三罗是小型鱼。
哲罗,五罗的头一罗是哲罗,也叫哲罗鲑。这哲罗是冷水鲑鱼中的大型肉食鱼,世界稀有冷水鱼种之一。雅罗,极清鲜。用哲罗做烩鱼片、烧鱼块,氽丸子,也不错。胡罗,和三花、大罗混在一起,实在荣幸。小罗虽小,却是水中珍品。
NO.3十八子1.十八子
十八子的种类较为复杂。大小都有,小的可以是一两寸长,半两三钱重的小鱼就没有办法做成炖或清蒸了,只能做成鱼酱等,味道也十分美味。“十八”只是一个概数,事实上并不只有十八种而已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NO.4边塞三珍1.兴凯湖大白鱼
有“游泳冠军”之称的大白鱼,色白如玉,银光闪闪,大约每条重在4-10斤之间。它体形长梭,鳍尾发达。到兴凯湖做客,一般要摆白鱼宴。这种鱼宴别具一格,令人大开眼界。
2.绥芬河滩头鱼
绥芬河每年在4月中旬,绥芬河解冻后不久,第一批滩头鱼随即溯河而上,这批鱼群体数量最多,但个体都较小,体色比较鲜红,称之为"金滩头",此外,随后产出的分别是“银滩头”、“黑滩头”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3.大马哈鱼
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,它们本性凶猛,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。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水生昆虫为食。其肉质细腻,呈红色,味鲜美,脂肪含量极为丰富,营养价值相当高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品百味
开江鱼种类繁多,做法也不尽相同,五花八门的烹饪方法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。
NO.1炖开江鱼
“炖”是北方历史悠久的烹饪方法,炖的开江鱼味道鲜美,东北铁锅炖鱼、炖杂鱼、得莫利炖鱼都是常见的做法,其中得莫利炖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“得莫利”一词是俄罗斯语的音译,是黑龙江省方正县伊汉通乡的得莫利村。这个村北靠松花江,得莫利炖鱼是村里的特色菜肴。把当地的活鲤鱼(也可以用鲇鱼,鲫鱼)和豆腐、宽粉条子炖在一起,味道鲜美。
NO.2清蒸开江鱼
“南有武昌鱼,北有方正鲫”,清蒸银鲫在全国独一无二。白鲫宰杀、洗净、擦干水分,随手抹点盐在鱼身上,把鱼放入开水锅里蒸熟,滗出汤汁(若汤汁少可保留),放上姜丝、青红椒丝、红葱头片、香菜段,将烧开的花生油趁热浇在鱼身上,随即淋上鲜酱油即可。
NO.3酱焖开江鱼
东北人最喜欢的还是酱焖!酱焖里当然数酱焖嘎牙子最好吃。焖好的嘎牙子里加点纯正东北大酱,这道菜绝对是难得的下饭菜。嘎牙子,学名黄颡鱼。嘎牙子是东北人的叫法,是因为其群游时会发出“嘎嘎”之声。
NO.4炸小鱼
炸鱼绝对是鱼的烹饪方法中不得不提的,小鱼裹上一层蛋糊,油七成热的时候下锅炸,外酥里内的口感绝对称得上人间美味了。
(来源:五大连池旅游)
NO.5刹生鱼
赫哲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。赫哲人叫“塔拉哈”,是将刚从江中打上来的鲤鱼、鳟鱼从脊背部剖开,去头、去皮、剔骨,切成细丝,用好米醋浸泡,待鱼肉变白,加上盐、姜、葱和野辣椒、土豆丝、菠菜、香菜、豆芽,拌匀即可。吃起来鲜而不腥、凉滑爽口,味美异常。
NO.6熏五香大马哈鱼
抚远县是我国大马哈鱼的最大产区,将马哈鱼去骨,切成小片,和盐、酱油、味精、醋、姜、蒜、葱等调料一起腌,腌好之后用锅蒸熟,再用糖焖熏,抹上香油就可以出锅了!
NO.7鱼子
这种比马哈鱼子更珍贵的鲟鳇鱼子堪称黑珍珠,含有最全面的微量元素,一度曾以9000块钱一公斤的高价出现在高端的宴会上。用贝壳制成的小勺子舀起一勺,将鱼子放在手的虎口处,用手的温度将冰冻的鱼子化解,便可尽享鱼子本身的鲜美。
NO.8全鱼宴
全鱼宴又称百鱼宴,集河鲜、湖鲜之大全,五彩斑斓,香气扑鼻,令人垂涎欲滴。既有清淡嫩滑之南味,又有鲜香咸辣之北味,来到黑龙江若是能品尝一顿全鱼宴,一定不虚此行。
开江鱼盛宴已备好,就差你了,时间紧迫,快来品尝这季节性十足的美味佳肴吧!晚了就来不及喽~
编辑:李涛